文/賴欣怡音樂治療師 初探: 第一次見到”阿明”是去年秋天,他非常的敏感,有攻擊性及偷竊行為。對於肢體碰觸尤其排斥,所以無法伸手拍肩獎勵他,因為您的手還在50公分外的時候,他早已跳得很遠了。 來到音樂治療的這天,阿明跟著老師到禮堂,他背駝得非常厲害,無法直視我,雙手握拳直視地板。我們坐在鋼琴面前,他一台我一台開始即興演奏。觀察中看來,他對於這樣的互動並不排斥,小心的使用兩根手指頭輕輕的按著鍵盤,但看也不看我。 課程結束,他馬上站起來離開禮堂;沒有語言交談也沒有眼神交流,這堂課裏,只有鋼琴聲。我感覺到他對於人與環境極不信任,要建立好關係可能需要一段長時間。 突破: 第五次的治療課程,阿明一樣在老師的陪同下到禮堂,相同的冷冷的駝著背。 這次我刻意請老師站在門口而不是像往常站在阿明旁邊(老師的陪伴是由於阿明的攻擊性行為,換句話說也是為了保護音樂治療師);我也刻意的坐在較遠處的一台鋼琴,我們的中間隔著另一架鋼琴。 |
|
彈琴合奏開始,3分鐘後,阿明站起來,感覺有些顫抖,我~緊張了~(他要做什麼? 要打我嗎?),但外表仍鎮靜的繼續彈奏,阿明來到我身邊的這台琴,把琴蓋打開坐下。頓時,我的心溫暖了起來,甚至有些感動的鼻酸。這位學生,只是單純的想靠近老師;我看著他微笑,意外的他也看著我(雖然沒有表情)。在每次的治療課程裏,我總是揣摩著阿明這樣一個障礙的孩子孤獨的生活這麼久是什麼樣的感受,我試著把這樣的感覺用聲音彈出來,試著了解與支持他,我知道阿明-聽到了。 進展: 接下來的課程,我請老師不必再陪同,因為我有把握我不是他攻擊的對象。我們彈奏著樂器,意外的開始交談。阿明會注意到我身上穿的衣服,如果很正式,他會用台語跟我說:「今天穿這麼漂亮,要去哪裡?」,有天我穿著白色T桖,他看了好久,然後大笑,調皮的說:「欣怡老師這件衣服白白的,好像我的衛生衣」。可見阿明的口語溝通表達功能及理解力其實是不錯的,而且頑皮幽默的個性也漸漸展現。 在這階段的治療後期,阿明對於肢體碰觸的接受度也增加了,我可以與他肩並肩的坐著彈琴,握著手協助他敲鼓。他的自信心明顯提升,除了駝背的現象改善外,課餘之暇看到我,會大聲說:「怎麼又是妳!」,也會對老師打招呼與微笑(有時是大笑)。 很顯然的阿明很快的就進入自我覺察及認同的部份。他的攻擊性行為降低非常多,有段時期幾乎是零。但偷竊行為較不易改變,因為過去這是他唯一生存的方式,需長時間調整。 整合: 上年度最後的8堂課也是治療的最後階段,因為阿明在個別課程的表現及狀態,都已達成設定的目標,再來要加強的是同儕互動與溝通。 阿明加入男生的音樂治療團體,第一次入班時顯得很羞澀,只會一直看著我。但在其他同儕的歡迎互動下,阿明很快的就適應了,跳舞時會自在的搖擺及牽著同學的手扭動,在歌唱時會指名要唱“母親”及“愛的真諦”,雖無法一字一句的唱,但從愉快的表情顯現他對於這活動的配合與認同。 九個月的治療過程告一段落,阿明目前的情緒穩定及愉快,走路時抬頭挺胸,總是笑嘻嘻的面對每個人,跟之前嚴肅顫慄的感覺完全不同,深深期盼阿明可以樂觀地面對之後的人生。 後記: 每位特殊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情緒表達障礙,這是在於功能性的限制及無法正確抒發下,容易導致行為問題或自我認同與價值觀的偏差,音樂治療於情緒發展的介入模式為:同理支持→情緒釋放→自我觀察→認同接納→改正調適,希望藉由阿明的改變與大家分享音樂治療介入的功效。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