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金門早療聯合服務中心 傅珍珍 聽到要到離島支援服務,對很多人來說困難重重,對我而言卻好像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第一次是金門早療中心成立時新老師需要帶領,我和同為職能治療師的先生一起來,支援了三個月後回到愛心家園,但服務量不斷的增加,新老師的狀況又不穩定,所以我又再度踏上金門的領土,然後又回到了臺灣,或許是冥冥中的安排,每次回臺灣都接觸不同的服務對象,從成人、早療到啟智學園腦性麻痺個案,這樣的訓練和經歷裝備了我的能力,讓我能在現在金門與烈嶼島的服務中幫助更多不同類型、各式需求的孩子。 |
我和先生都很喜歡金門,它的步調和質樸深深吸引著我們,最後先生決定接受金門的工作,成為金門教育局和金門早療中心的兼任治療師,而我也在育嬰假的留職停薪中一起飛到了金門,第三次,在早療中心教保老師出缺的情況下,我順理成彰地留下來服務,從96年到現在,一眨眼已近5年。 我大學唸的是營養,畢業後在小學教書,接觸到了特殊的孩子,就愛上了他們,他們的天真和單純,讓人忍不住地想擁抱他們,更恨不得將十八般藝都施展出來,只為搏得他們一點小小的進步,每當面對無助的家長,除了經驗的分享、支持與專業的教導外,當進行一段時間的療育後,無語言的孩子迸出了第一句話或不會走的孩子邁出了第一步時,這對家長真是言語無法形容的歡喜與最實質的回饋和鼓勵 其實在金門,療育呈現兩極化,我們心疼積極的家長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前往臺灣尋求更多的醫療資源,而另外一端卻是普遍仍存在著大隻雞晚啼的觀念,自然就會好或就這樣過一生的態度,再加上隔代教養與外配的問題嚴重,擔誤了黃金療育的關鍵期,是最令人惋惜的。 烈嶼島據點的成立,我們又再一次深入更偏鄉,面對要和家庭不斷地溝通和宣導早療的重要性,入境隨俗的方式是和阿公阿媽博感情,告訴他們小朋友來上學,會變得比較會說話,比較會讀書,走路可以更好,會更乖更聽話…,以避免在小小的鄰里熟人間被貼上標籤—「你家的孩子有問題」,這樣的策略看起來的確是比和他們解釋發展遲緩的概念容易得多,而現在的據點剛好設在托兒所中,這一切似乎也變得理所當然。 不想錯失任何機會,烈嶼島據點的成立輸送了更多的服務給偏遠離島有需要的孩子和家庭,雖然老師和治療師增加了每週往返的時數,但一次可服務更多的孩子,減少家庭的負擔,這就是服務的價值了,曾有家長為我們報屈:老師,你們這麼辛苦,待遇怎麼可以比學校老師低??我無力改變環境和制度,但聽到這樣貼心的話,我由衷地感謝,也再一次澄清與肯定自己心底的所想所望,與所堅持的使命。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