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醫療復健中心 李琇菁語言治療師 2012/02
身為一位語言治療師,在專業上新的年度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每一位服務對象都能有機會透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想望。 |
![]() |
今年初很榮幸與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共同主辦「2012輔助溝通系統(AAC)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研習會議中提出團隊目前執行的三個個案討論,得到很大的迴響並呼應了二位講師所提出的理論,讓與會人員對現行溝通輔具的應用狀況有深刻的印象,目前本會積極協助服務對象選擇適當溝通輔具並提供訓練給相關工作人員,輔助溝通系統的良好運用經驗有效改善了服務對象情緒和互動的困擾,更貫徹了"尊重"及"人權"的精神。 |
二歲的小瑞為瑪利寶寶啟蒙中心的服務對象,經診斷為全面性的發展遲緩,由於尚未有 庭庭則是早期療育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七歲的他雖為中度智能障礙且懷疑合併有言語失用症,但他的學習和溝通意願強烈,會用近似口語的聲音、手勢、動作、及簡單口手語溝通,同時使用溝通筆搭配圖卡來與人溝通,但因現有的溝通模式已不夠庭庭表達,同時他也即將入小學,所以和教保老師惠華老師老師及莊醫師在溝通輔具門診討論後,開始讓庭庭學習使用溝通筆拼注音符號來表達需求,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要建立庭庭由圖片轉向符號的概念不容易,因此在庭庭的介入策略上請老師製造情境,提供不斷練習用溝通筆以注音符號拼出目標詞彙的機會並學會口語與符號之間的關聯,對動機強烈的庭庭而言,這種新的溝通模式的學習新奇又有趣,更讓他可以使用多面向的(multimodal)溝通方式自由的表達心意。 阿文為多重發展障礙,已是三十歲的大女孩了,一直住在霧峰教養家園,在安全規律的環境下,溝通的機會不多,也缺乏經驗,想要表達時只會尖叫、拉人或用簡單的肢體動作,像阿文這樣的狀況在霧峰家園其實很多,但我只有一個人,因此我改變了策略,進行"溝通夥伴(communication partner)"的培訓,先讓老師們學習改變主導對話的溝通方式,少問"要不要""好不好"…,而是提供與服務對象主動溝通的機會,並利用各種適當的輔助溝通系統(圖片、手勢…)增加表達的效度,讓服務對象生活上有更多的主導權和自主意識,真正達成本會「尊重生命」的核心理念。 口語表達是最簡單容易的溝通方式,一般人對語言治療師的概念也是幫助服務對象會說話、能說話,甚或說的清楚,但其實溝通的方式有很多,在訓練服務對象說話的同時,能有效的運用輔助溝通系統,可以讓一個無法馬上可以有口語表達的人依然可以順暢自由地表達自己心意的權利、與他人溝通,對健康快樂、有品質的生活而言,這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另外更有研究顯示正確的使用溝通輔助系統對服務對象的口語表達可以有正向的幫助。但要學習新的溝通模式卻是一項艱鉅的工作,祈願所有專業者與需要者都能不放棄,堅持到底,讓心底的聲音不再被埋藏。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