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公共事務室 蔡瑋馨
「感恩∼感恩∼」是長年於慈濟擔任志工的瑪利亞基金會成人日托生活支持服務中心教保老師呂陳春梅最常掛在嘴邊的問候語,
而她的班級裡服務對象類型大多以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為主,都是重度、極重度的身心障礙者。
|
春梅老師說,班上4 位腦性麻痺的服務對象認知普遍雖好,但高張的四肢卻被困在重度肢體障礙的軀殼裡,看著孩子有心無力頹喪的一幕幕,著實令人感到心疼,因此我嘗試與治療師討論,藉助科技輔具開啟服務對象的視野,靈機一動運用善心人士捐贈的i-pad 讓服務對象練習搜尋課程資料、抄寫時事新聞,進而安排口語表達能力較佳的孩子能於課堂上進行簡單的閱讀報告分享,讓學生從參與實踐的過程破除直線思考的慣性。
27 歲的服務對象阿詮因受重度腦性麻痺限制而無口語和手部操控能力,但是春梅老師和語言治療師共同努力藉由「單鍵外接開關」做藍芽配對,掃描(在溝通輔具平版電腦上,跳格掃描的方式)選擇想要表達的圖像對應內容,以頭控方式進行生活支持服務中心的工作導覽,自主表達的成就感,不僅讓阿詮在家園中的學習更加積極有動力,今年母親節,阿詮也以工作獎勵金購買一份小禮物和手抄紙卡片送給媽媽,並對辛苦養育他長大的媽媽說:「媽媽∼謝謝您!」。
懷抱「願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心念,持續於瑪利亞基金會服務19 載的春梅老師,為了讓障礙青年能夠從付出的過程肯定自我的價值,擬定「工作獎勵金」機制,以服務對象的優勢能力為手抄紙製作任務做工作分級,透過職務再設計讓學生從剪紙、撕紙、碎紙、打紙漿、蕩料入簾過篩抄紙⋯等,一步一步分工合力完成手抄紙作品,並將紙張特製成手工卡片和庇護商店飲料杯墊,甚且以愛物惜物的節約信念,將紙張餘料裁切、蓋上精神標語綁上麻繩製成精緻書籤,於企業參訪時做義賣,義賣所得再依服務對象的工作成效做分配,讓他們能擁有自己的獎勵金,除了作為學生校外教學的零用金之外,於南亞海嘯和日本熊本大地震期間,結合慈濟「竹筒歲月」的布施概念,教導學生運用工作獎勵金學習手心向下助人為樂的意義。
《靜思語》裡曾有一句箴言是這麼說的:「用菩薩的智慧愛自己的孩子,用母親的慈藹疼惜別人的孩子」,終生以慈濟大愛為志業的春梅老師以此自勉,並作為服務生命的座右銘。一直以來春梅老師始終以寬容、善解的感恩心陪伴服務對象在快樂的氛圍裡健康學習,每每為了學生小小的進步(例如:學會拉褲子,或一個歡喜的回眸)而開心,儘管在別人眼中擔任成人組的教保老師相對需具備危機處理的戰鬥力,但老師則以「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要能推杆!」的觀點表示,生服中心的服務對象雖然都已屆二、三十歲,但他們卻保有孩子般的天真可愛,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瓶頸,但我相信只要能夠設身處地與他們站在同一戰線,透過經驗的積累與應驗,時候到了,自能靈光乍現,從服務中陪伴青年們推進逆轉人生的勝利的九號球。
|
相關連結